http://www.bermondsey-practice.com/ 2022-11-21 閱讀數:554
很多人都知道,“賴茅”、“華茅”、“王茅”和“茅臺”之間有關系,那么他們之間,到底又有怎樣的淵源呢?
成義燒房—華茅
“成義燒房”前身為“成裕燒房”,始建于清同治元年(1862年),創始人華聯輝。起初,酒房規模不大,只有兩個窖坑。直到民國四年(1915年),茅臺酒在巴拿馬一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獲獎后,才引起華氏重視。
抗日戰爭勝利后,由于茅臺酒銷路好,利潤高,許多商家紛紛仿制茅臺酒,市場上的人們,就以燒房老板的姓氏,來稱呼區分茅臺,故“成義燒房”便被稱之為“華茅”。
1951年首屆中共仁懷縣 委、仁懷縣人民 政府請示省、地區專賣部同意,以人民幣舊幣1.3億元將“成義燒房”全部收購,隨即成立“貴州省專賣事業公司仁懷茅臺酒廠”,也就是最初的“茅臺酒廠”。
榮和燒房—王茅
“榮和燒房”前身為“榮太和燒房”。始建于清光緒五年(1879年),由仁懷縣富紳石榮霄、孫全太以及王立夫合股開設,由股東名字和店名各取一字,命名為“榮太和”燒房。
民國二十五年(1936年),王立夫之子王成俊將股權轉讓王澤生,王澤生將“榮太和燒房”改名為“榮和燒房”。1949年王澤生去世,“榮和燒房”由他的兒子王秉乾繼續經營。
1951年2月,“榮和燒房”老板王秉乾因罪槍決,燒房即停止生產。1952年10月,仁懷縣財經委員會決定將沒收的“榮和燒房”,估價500萬人民幣舊幣,劃撥給茅臺酒廠。
恒興燒房—賴茅
恒興燒房”前身為“衡昌燒房”,由貴州人周秉衡于民國十八年(1929年)開辦。后周秉衡將“衡昌燒房”賣給貴州商人賴永初。1941年賴永初接手后,把“衡昌燒房”更名為“恒興燒房”。擴大經營,到1947年產量提高到32500千克左右。
后賴永初把“恒興燒房”的茅臺酒改為“賴茅”,以此加強“恒興燒房”在客戶消費者心中的形象。
1953年2月,茅臺酒廠接手“恒興燒房”。至此,華茅、賴茅、王茅三家私營釀酒燒房,全部合并到“貴州省專賣事業管理局仁懷茅臺酒廠”。
所以,簡單地講呢,現在的茅臺酒廠,最初就是由三家合并而來的。(文章來源:不二醬)
您留言,我回電!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!
提示:留言后企業會在24小時內與您聯系!
溫馨提醒: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,倡導誠信合作、互惠共贏!為了保證您的利益,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,認真考察該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,以免造成損失!
免責聲明:本站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轉載,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無意中侵犯了媒體或個人的知識產權,請來信或來電告之,本網站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,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。